当前位置:

首页 心理文章

为什么我只是希望孩子有出息,结果孩子出现各种问题?||“高情感需求”年代父母需要注意什么

作者: 分类:心理 发布时间:2022-05-14 浏览量:0


“自己小时候父母也是动辄打骂怎么我什么事情都没有,为什么我现在拼死拼活赚钱养育孩子,只是希望孩子有出息,结果孩子还出了各种问题。”


“那一定是孩子太娇惯、太敏感了。”


时常家长有这样的归因。


于是出现了一个词,叫做“高情感需求”,人们把渴望情感关爱的宝宝叫做“高情感需求”宝宝。





01

向内部去寻求关于养育的答案

首先,需要纠正的是,在心理学中原本并不存在对于孩子情感需求高低的界定。


当开始定义自己的孩子是高情感需求时,需要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如何看待情感需求的?


如何看待一个人渴望爱、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看见?

如何看待一个人因为没有充分被爱、被尊重、被理解、被看见的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包括:悲伤、愤怒、无助、羞耻、自责······


也许你需要向自己内部去寻求关于养育的答案:

首先是,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情感需求、情感表达、情绪的真实存在的?

你真的允许自己有所谓的“负面”情绪么?

你允许自己渴望爱么?

你允许自己挫折之后悲伤、失落么?

如果你允许自己,那为什么孩子不可以?


如果你不允许,那也许是你需要拥抱自己的勇气,那么如果孩子有这个勇气追寻,你应该感到高兴,TA多么鲜活呀! 


常常我们会有一个误解,小孩子不懂事,所以懂事或记事前很多东西都不重要的,但其实孩子的聪明远超乎你的想象。


或者换句话说,那些孩子们所不能言说、命名,或者不在他们认知层面的东西,并不代表对于他们的心灵没有影响。


很重要的一个观念,那就是养育孩子很多时候不仅仅是认知层面的事情,就像古语有言,“言传身教”,说的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层面的模仿学习,更是父母言行之中所营造的氛围与所指向的观念,这远远比冠冕堂皇的口号重要。


言传身教强调的不是言与行孰重孰轻,而是言行的内外一致性。





02

良好的母婴关系
奠定孩子健康的人格基础

早期的良好母婴关系,会让你的孩子后期成长中有更加健康的人格基础。


这样的基础可能可以抵御很多外在的或情感的挫折与应激事件带来的精神疾病风险。


这种早期可能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妈妈是否爱自己的孩子,是否在孕育过程中感到满足、愉快;哺乳期养育者如何与孩子互动,肢体接触的感觉,母亲这时候的心情、对于孩子的情感,是否能理解孩子的情绪与需求等等。


可以看出早期的妈妈是很重要的角色,因此一个能够面对和处理自身情绪的妈妈,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就如同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个妈妈也不可能完美,因此一个支持性的养育环境还取决于夫妻关系。男性在成为父亲之前,需要先成为丈夫。


咨询临床上显示,当家庭关系中丈夫和妻子都将重点转向孩子的时候,孩子往往会“被迫生病”,来帮助父亲和母亲建立更多的联系。因此,在用知识和用道理教育孩子之前,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早期养育是经营良好的夫妻关系、融洽的氛围。


孩子的敏感远超你我的认知,TA能感受到家庭系统中的情感张力、能感受到养育者的情绪波动,因此不要试图用掩耳盗铃的方式来掩盖真相。


那可能会有人问,那现实中妈妈就是会有情绪,夫妻就是不和睦,难道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么?


当然不是鼓励父母去吵架、或者冲动宣泄,而这里说的是,你如何面对冲突,如何处理情绪就是孩子未来的榜样。


回避、欺骗只会让孩子在莫名其妙的情感张力中猜测,并产生一系列猜想。


临床可以看到,很多单亲家庭孩子都会产生负罪感、自己是多余的/无价值的感觉,其根本原因不是父母感情破裂,而是父母本着一种“为孩子好”的心态,却没有好好和孩子谈论这样一个重大事件。


如果夫妻感情出现了问题,父母能够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那么你会有办法告诉孩子,这不是TA的错,并传递出坦然的、内外一致的状态。而往往当父母没有去承认自己存在局限与不足的勇气,孩子就会成为了献祭的羔羊。





03

“高情感需求”的孩子,需要什么?

那么回到“高情感需求”的孩子本身,他们在需求什么呢?可能大家都会回答说是——爱。


好像答案显而易见。但是你真的知道如何爱TA么?


中国的传统思想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所以时代不同,但是“鸡娃”的内卷之风是从古吹到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因此爱娃,就“鸡娃”已经是默认的风格了。


为孩子筹谋考虑是父母之本能,就像老鹰要教会小鹰飞翔,老虎需要教会小老虎捕猎,这些传承都是本能,都是在帮助孩子成为一只鹰、一只虎,就自己一样,生存就是存在本身那么纯粹。


但是人类不同,人类的多元性、人类精神丰富性是动物所不能及的,人类的养育中不仅仅是成为一个人,还包含了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理想中的人、社会理想中的人、亲朋好友中最被羡慕的人······


但是常常会忽略孩子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我们会用不合适的玩笑威胁不听话的孩子,如果不听话就会被丢掉、被带走;会用不合适的奖惩来约束孩子······


奖励的是符合自己期待的样子,惩罚的是不符合期待的样子,我们把一个有生命的种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直到这个生命依赖于父母的推动却找不到自己的路。


就像用模具去塑造一个盆栽、一种果子,一段时间里,我们会为了效果沾沾自喜,然后有一天发现植物似乎只能依赖我们的养护,或者一旦离开模具发展的方向反而会充满不确定。


往往很多问题源于我们不曾思考孩子本身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天然的认为孩子是我们的一部分。


因此隐私是不重要的,因此父母一切为孩子好也是不会错的,或者错了也是情有可原不用道歉的,但孩子如果和我们期待的不一样那就是理所当然的不对、不好。跳脱出父母的身份,会感觉到这是一种充满着自恋的关系。


所谓的“高情感需求”的孩子,需要的不过是家长走出自恋,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爱与尊重。


我们常常可以对外人做到,但是回到家庭,回到对于家长有深切依恋的孩子,似乎一切变得困难。因为一个生命的延续体,一个满足期待的孩子真是太有诱惑力了。


但是请你相信,当你给孩子一点空间,孩子也会回馈你空间。你也有机会成为除了父亲、母亲角色之外的自己,同时,你们的关系将更具弹性,孩子似乎善解人意,冲突似乎能够处理,高敏感和高情感需求好像根本不曾存在过。

 

当然,对于任何父母都是困难的。


但是也只有你投入到这个尝试中,你才能真正享受你们的亲子关系。




 

在此,贴上一首诗作为结尾,祝福你在亲子关系中走出自恋,享受天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秦淮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婚姻家庭辅导
和人婚姻家庭辅导中心
和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