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心理文章

总说无条件接纳,那么面对孩子的不恰当行为时,真的不能说“不”吗?

作者: 分类:心理 发布时间:2023-05-04 浏览量:0



有些父母在接受了很多心理学教育之后,听到了很多时候关于无条件接纳、要鼓励不能批评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这样的理论,于是面对孩子会惹怒自己的行为或者所谓的“坏习惯”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教导孩子了。

著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的新书《人生十二法则》中,其中有一条法则是关于家庭教育的,乔丹·彼得森给父母的法则是: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ta的事。




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读完整章内容之后,你会发现他之所以会这样说,还真不是因为他讨厌“熊孩子”,而是他洞察到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知所措和小心翼翼”。





01

你为什么不敢跟孩子说“不”


最近我见过一个三岁小男孩跟着父母穿过拥挤的机场,每隔5秒他就会发出疯狂的尖叫,更重要的是,他是故意这么做的,毫无自我控制的迹象。作为一个父亲,我可以从他的音调里听出这一点。他希望通过惹恼父母和周围数百个陌生人的方式来获得关注。

也许他需要什么东西,但这并不是正确的索取方式,而他的父母理应让小男孩明白这点。其实他们只要花30秒钟认真专注地处理,就可以让这丢脸的行为立刻停止。

我想说:真正用心的父母是不会让自己最在乎的孩子成为众人鄙视的对象的。

我也见过一对无法对自己两岁的儿子说“不”的夫妻。他们在所有本可以愉悦度过的社交场合中,都跟孩子形影不离,因为这个孩子会在缺乏密切关注的情况下做出严重的不端行为,以至于每一秒的自由对他来说都是危险的。这对夫妻本希望孩子能任意行事,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剥夺了孩子独立行动的机会。

当父母不敢对孩子说“不”时,孩子就感知不到合理的边界,无法知道什么行为是过分的。





02

社会化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儿童和成年人一样,不是只有善良的一面,所以他们不会因为无人照管、不受社会的影响而自动成长为完美的人。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管教和适当的鼓励,儿童更有可能误入歧途。这不仅意味着将人类的暴力倾向全部归咎于病态的社会结构是错误的。

社会化这一重要过程,能够避免伤害,培养善良。儿童必须被塑造和教育,否则就无法茁壮成长。儿童的行为也清晰地反映了这一事实:孩子们渴望得到同龄人和成年人的关注。这种关注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使孩子们成长为成功和成熟的社会成员。

缺乏深入关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甚至超过虐待所带来的伤害。有些自诩仁慈的父母会因为不专心而无法让孩子保持敏锐和清醒,以至于使孩子一直停留在无意识和未分化的状态,这无疑会伤害孩子。有些负责照顾孩子的成年人,因为害怕冲突或不快也不敢指导和纠正孩子,这也会伤害孩子。

我能够轻易地识别出被这样对待的孩子,他们看上去往往软弱无力、漫不经心、稀里糊涂、呆滞沉闷,不像其他孩子一样活力四射。他们像是未经雕刻的石材,被永远困在等待成型的状态中。这样的孩子,会因为无趣而长期被同龄人忽视,成年人对这类孩子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态度,尽管他们拒绝承认这点。
如果一个孩子被朋辈排挤,ta就会停止成长,越来越落后,最终成为孤独、反社会和抑郁的青少年或者成年人。心智健全,在很大程度上是顺利融入社会的结果。




社会化不足的儿童的生活将会很艰难,保证孩子的充分社会化很重要。社会化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奖励来完成,但并非全部,因此,问题就不在于是否使用惩罚和威胁,而在于使用的时候是否有意识,并考虑周全。





03

父母害怕孩子

因为惩罚而不喜欢孩子


忽视和虐待,都是源于管教方式的不恰当甚至缺失,有时候这可能是被误导的父母有意识做出的选择。

更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害怕孩子会因为惩罚而不喜欢自己,甚至不再爱自己。父母太渴望和孩子建立友谊,甚至到了愿意牺牲自己尊严的地步。这是不对的。

一个孩子会有很多朋友,但是只有一对父母,父母的角色远比朋友重要。孩子不太能意识到某一行为的长期不良后果,而且朋友在引导方面的能力也有限,所以父母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并还要学会容忍孩子对他们的暂时性愤怒和怨恨。

父母是社会规则的仲裁者,孩子只有先从父母那里学会恰当的行为方式,然后才能和其他人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互动。

管教孩子是一种责任,管教不是对不良行为的愤怒或者报复,而是仁慈和长远判断的谨慎结合。


当的管教需要父母花费大量的精力,因为:

  • 认真关注孩子

  • 判断对错及分析原因

  • 树立公正而充满关怀的管教原则

  • 并让其他照顾孩子的人共同遵循


以上每一点都是很困难的。

正因为管教集责任和挑战于一身,所以“管教会伤害孩子”的观点才特别受欢迎。接受这种观点的父母,不但会抛弃帮孩子尽快社会化的责任,还会假装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





04

规则会抑制孩子

无限的创造力吗?


人们还会假设规则会永久性地抑制孩子无限的创造力。

但是研究早已清楚表明:第一,非凡的创造力极为罕见;第二,严格的限制,其实有利于创造力的养成。

小孩子完全有可能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获得能量或者害怕尝试新事物而只吃热狗、炸鸡或者果脆圈;
他们不会主动乖乖地上床睡觉,反而会一直无意识地与睡眠做抗争,不到精疲力竭决不罢休;
他们也非常愿意挑衅成年人,以此探索社会环境的复杂轮廓,摸清边界在哪里,就像少年黑猩猩在他们的群体中也很喜欢骚扰成年黑猩猩一样。

少年黑猩猩和人类儿童都能根据戏弄和嘲讽的后果,来设定自己的行为边界,这个过程虽然会导致暂时的失望和挫败,但是能避免因过度自由而产生的混乱,增加安全感。

想一想,一个小孩为什么会反复打他妈妈的脸?这是个愚蠢的问题。

答案很明显,小孩是想凌驾于母亲之上,看看自己能否逃脱惩罚。

暴力并不神秘,自制力才是神秘的。因为实施暴力很容易,而要想获得自制力,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努力。人们经常在一些基本的心理学问题上将重点放错。




其实,人们为什么焦虑不是个谜,人们为什么保持平静才是个谜。人类生而脆弱,终有一死,并永远无法料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此,人们理应每一秒都害怕得魂不守舍才对,但他们并没有这样。





05

孩子需要明确的界限


小孩子就像寻找墙面的盲人一样,需要不断地前进和尝试,然后才能发现边界在哪里,况且这些边界往往和人们声称的位置不一样。

对这类行为的持续纠正,可以向儿童指明合理攻击的界限所在。缺乏界限只会让他们更好奇,所以如果一个孩子具有攻击性和控制欲,ta会一直踢打撕咬,直到触碰到界限为止。比如:我能用多大力气打妈妈?直到她反对为止。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不对自己动手,那就应该尽早纠正。同时,这也能帮助孩子明白打人是一种次优的社交策略。如不纠正,小孩子便不会努力管理自己的冲动行为,也就无法控制自己内心不同的冲动并更好地融入外部环境。

你可能不确定具体如何设定规则。

以下是一些建议。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


  • 除非是自卫,否则不要咬人或者踢打别人;

  • 不要折磨和欺凌其他孩子,这样长大后你才不会成为罪犯;

  • 带着感恩之心文明地进餐,这样人们才会再次邀请你;

  • 学会分享,这样其他孩子才会喜欢和你玩耍;

  • 认真听大人讲话,这样他们才不会讨厌你,才会乐于与你分享有用的信息;

  • 安静地睡觉,这样父母才可以有一些私人空间,才不会讨厌你的存在;

  • 看管好你的个人物品,因为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且拥有这些物品是你的幸运;

  • 在玩耍的时候做个好的伙伴,这样别人才更乐于和你在一起;

  • 以令人愉悦的方式为人处世,让人们愿意待在你身边。


一个懂得这些规则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06

父母非常害怕两个词:
管教和惩罚


父母现在都非常害怕看到两个经常同时出现的词:管教和惩罚。这两个词让人联想到监狱、士兵和长筒靴。管教与压迫,惩罚与折磨,这些词之间的界限的确很模糊,因此,管教和惩罚需要谨慎地进行。

人们对管教和惩罚的恐惧是正常的,但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你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它们,区别只在于你是否会恰当而有意识地使用它们。你可以用这种方法教任何人做任何事情。

先想清楚你想要什么,然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一旦看到任何接近你目标的行为,便立刻给予奖励。

比如,你的女儿在进入青春期后变得很保守,你希望她可以多说话,于是,让女儿更健谈就是你的目标。一天早上吃早餐的时候,女儿与你分享了一则学校里的轶事,这是关注和奖励她的好时机,所以此时你要放下手机认真聆听,除非你希望她不再告诉你任何事情。

让孩子感到快乐的干预行为,可以被用来塑造行为;样的方法也适用于经营夫妻和同事关系。

这种使用奖励的方法实施起来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观察者需要耐心地等待目标自发地做出所需要的行为,然后再予以强化,而等待会消耗大量的时间。

其实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一样也能帮助我们学习并成长。因为虽然消极情绪令人不适,但感到受伤、恐惧、羞耻和恶心,却可以保护我们免受伤害。人们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事实上,痛苦和焦虑比快乐和希望更有力量。


人们需要平衡所有的情绪,结合情境对情绪做出谨慎判断,但是每一种情绪对我们的生存都至关重要。因此,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利用他们拥有的一切,包括以尽可能仁慈的手段利用他们的消极情绪。

当人们害怕自己会干涉儿童的自然发展时,讨论管教和惩罚是很困难的。最根本的道德问题不是如何保护孩子免受不幸的痛苦和失败,而应该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

拒绝承担管教责任的父母,以为他们可以避免子女教育中的必然冲突,因为他们不想当坏人,但是这并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免受痛苦。恰恰相反,社会的无情和冷漠只会给孩子施加更加严厉的惩罚。你可以选择管教你的孩子,也可以选择把责任转交给严酷冷漠的社会,而后者的行为动机绝不能与爱混淆。

儿童应该如何被管教呢?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性情都有巨大差异。




有些孩子比较听话,他们渴望取悦他人,但是会因此而害怕冲突,变得依赖;有的孩子更加自我和独立,随时都想为所欲为,管教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孩子极度需要规则和结构,即使在很死板的环境里也能感到满足;有的孩子则不那么在乎可预测性和规律,甚至对纪律的最基本要求都不愿意服从;有的孩子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有的孩子则现实又保守。


这些重要的差异很多受制于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被社会环境改变。





07

打孩子会让他们变暴力吗?


将“没有必要体罚孩子”或者“打孩子会让他们变暴力”这样的陈词滥调挂在嘴边,是很容易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没有必要体罚孩子”的说法。首先,绝大多数人都同意盗窃和伤害等恶行是应该受到制裁的;其次,几乎所有形式的制裁都可以分为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两种。

囚禁和社会孤立,会产生和身体创伤类似的痛苦,从脑神经科学层面来看,大脑中的同一片区域对这三种体验都会有反应,而这种反应的强烈程度是可以被阿片类药物所控制的。就算不涉及任何暴力,关监狱,也显然是在体罚,尤其是关禁闭。

再则,如果不立即有效制止某些不良行为,更糟糕的事情就会发生。

比如,当孩子将叉子插入电源插座,或者在拥挤的停车场调皮奔跑时,最恰当的惩罚方式是什么?答案很简单,采用在合理范围内能够制止这种行为的最快方法。

不假思索地否定体罚,也会让人误以为青少年时期的恶行是从曾经天真的小天使们身上突然出现的。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就更具攻击性,那么忽略他的不当行为是非常错误的选择。


最后,否定体罚等于是在假设人们可以在没有任何威慑力的情况下成功地拒绝他人。父母之所以可以对想吃第三块蛋糕的孩子说“不”,是因为他们比孩子块头更大,同时也被法律赋予了监护者的权威。

归根结底,拒绝就意味着“如果你继续这么做,就需要承担令你不适的后果”,否则拒绝就是毫无意义的,会被孩子视为来自大人的废话,甚至会让孩子相信所有成年人都是软弱无能的。


▍“打孩子会让他们变暴力”又该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呢?


这个观点的错误太显而易见了。用“打”来概括父母的管教行为是非常肤浅的,如果这个词能够概括所有类型的体罚,那么雨滴和原子弹之间也就不会有任何差别了。

只要我们没有通过有色眼镜或者抱着过度天真的态度去看待体罚,就可以知道体罚也是要看强度和具体情况的。每个孩子都知道无缘无故被恶狗咬和淘气地抢夺宠物狗的骨头时被咬之间的区别。


▍当说到“打”的时候,轻重和原因都是不能被轻易忽视的因素。


另外,时机也很重要,如果当你两岁的儿子用积木砸了还是婴儿的妹妹的脑袋时,你立刻用手指弹了他的额头,那么他会建立这两个行为的联系,未来也就不太会再犯。这是一个积极的结果,他肯定不会因为自己额头被弹而继续欺负妹妹。他不过是个嫉妒、冲动而又单纯的孩子,并不愚蠢。

如果你不这么做,就没法保护你的女儿,你只会使她长期受欺凌。你回避着有碍和平的必要冲突,对欺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许某天当那个受欺凌的孩子质问你时,你会说你并不知情,但其实你只是不想承认自己逃避了管教的责任,并持续用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掩饰这种逃避罢了。

讨论这些,是为了说明我们可以选择有效或者无效的管教方式,但不能彻底忽视管教本身,因为孩童时代未经纠正的错误,会让孩子在未来受到社会更加严厉的惩罚。





08

敢于讨论你对孩子的好恶


和你的伴侣或者朋友讨论你对孩子的好恶,不要害怕自己会不喜欢孩子,你是能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

在厘清了自己的姿态,评估了自己计较、傲慢和怨恨的可能性之后,你就可以着手对孩子进行管教,为他们的纪律性负责,也为自己在管教中所犯的不可避免的错误负责。你可以在犯错的时候道歉,然后努力做得更好。毕竟你是爱你的孩子的。如果ta的行为让你厌恶,想想那些不如你那么在乎你的孩子的人又会怎样,那些人可能会更加严厉地惩罚或者抛弃你的孩子。

为了避免这类情况发生,你最好能尽快帮助你的孩子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使他们更加成熟地面对家庭之外的广阔世界。




一个专注、活泼、积极、幽默、礼貌和诚信的孩子,无论他走到哪儿,都不会缺朋友,会获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得到大人们的关注和悉心指导。


  • 清晰的规则能让孩子感到安全,让父母保持平和理性;

  • 赏罚分明能够平衡仁慈与公正,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社会化与心智成熟的进程;

  • 恰当的管教可以为孩子、家长和社会带来长期稳定的秩序,让人们免受混乱、焦虑、绝望和抑郁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