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心理文章

用爱和陪伴去浇灌孩子生命之树的树根,去倾听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

作者: 分类:心理 发布时间:2022-12-07 浏览量:0


经过近些年的科学普及和媒体关注,成年人的抑郁症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但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遭受的情绪困扰,对许多人而言还是盲区。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疾病之一,但误解和忽视仍大量存在。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儿童和青少年不会有与成年人相同的抑郁体验,他们的情绪波动和苦恼只是成长的烦恼。

家长们也很难理解,孩子被长辈捧在手心、没有面对社会的残酷压力,怎么会抑郁。

     2022年11月26日,由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主办,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社会发展部承办,和人心理、秦淮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提供公益支持的公益大讲堂中,杨诗露老为我们分享了主题为《年少识愁待倾听——父母如何理解和应对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的讲座。

我们将讲座内容整理出来,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开始之前,邀请大家用一种植物,一种树,一种花或者一种草来形容自己,如果是家长的话,会用哪一种植物来形容自己孩子?TA有什么样的特点,带着这个问题,与自己有一次对话,也可以在整个讲座的过程中去思考这个问题。


我自己一直非常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个心理健康,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我了解到实际上很多人呈现出来的痛苦,往往在青春期,甚至小学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端倪了。


但是,这些痛苦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容易就被当做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儿,“小孩懂什么痛苦”,从而就被忽略了。


那为什么呢?


儿童或者青少年的情绪波动或者他的苦恼会被认为更像是成长中的烦恼。


父母们在面对孩子的抑郁的时候,可能会有的反应是:“现在的物质条件比我们成长的时候好太多了,一个孩子被六个长辈捧在手心,小孩子正是天真烂漫的时候,没有面对社会的残酷的压力。他们怎么就会抑郁了呢?他们不愁吃穿,还有什么不高兴的”。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些不同的认识,我也会发现在和父母的交流当中,父母实际上也会非常的焦虑和困惑,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也不知道怎么去面对和处理孩子内在的这些痛苦。


实际上孩子和父母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是挺不容易的。


接下来会和大家一起来尝试着去理解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内在的这样的一些痛苦,也可以去看一下有什么样的一些信号和指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识别出来。同时,也会从一些应对的角度,跟大家聊一聊这些少年们的愁滋味。



01

小美的故事


(在今天讲座过程中提到的所有的案例或者说故事,都是来源于一些公开发表的论文文章或者一些采访,不涉及任何可识别的隐私的信息,名字都是化名。)


小美的故事要从她去医院的说起,正在读初三的小美,第一次到医院精神科就诊,她在描述她的经历的时候,很多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当时医生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你怎么现在才来?

第二句:向父母宣判说,孩子是重度抑郁,要住院,要吃药,要配合治疗。


听到这句话时候觉得是晴天霹雳,父母很震惊,为什么我的孩子会突然有抑郁,会突然需要住院。


但是大家知道吗?


小美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她只觉得内心无比的激动。


她为什么激动呢?


她说至少有人现在可以告诉我,我不是没找事,我不是自己作,我不是矫情,我也不是只是爱自己多一点,我就好了。


我只是生病了,终于有人承认说我生病了,我终于可以得到一些帮助了。


实际上这真的挺令人痛心的,但在咨询室当中,其实我也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看起来好像是得了抑郁,看起来好像是要真的接受治疗了,但却是一些人治愈的开始,因为他们敢于去面对这个部分了,这其实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其实抑郁的痛苦虽然很痛,但是没有人因为自己得了抑郁会开心,但是对于很多孩子而言:


如果他们的痛苦无法被看到,这种痛可能是痛上加痛,实际上抑郁有的时候是孩子内心的一种隐秘的倾诉,是他在渴望,在呼唤着关爱和理解。


其实小美在两年前,初一的时候,她就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出现了一些问题。当时她刚刚从小学升如初中,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大家觉得很牛的学校。在外人看来,她是非常光鲜亮丽,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又勤奋又努力,品学兼优。但只有小美自己知道,这种卷的状态,这种对成绩的不断的追求,在她的内心好像已经不断的变成了一个黑洞,正在迅速的吞噬掉她。


她当时住在学校的宿舍,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宿舍断电,没有灯,就在被子里开着电筒学习,全身心都扑在这个成绩上。青春期的孩子都是比较重视外貌的,但她没有心情去打扮自己,甚至没有什么心思管理自己的卫生。


到了初三的时候,她很长时间才会洗一次澡,有了很多一些生活上的困难。考到全校第一就是她生活中的唯一的目标,对自己要求非常非常的高,非常完美,做一件事情就希望做到极致,而一旦这个成绩或者所期望做的事情不能够达到期待的时候,就会很暴怒,发脾气,想要把那个试卷撕掉。甚至严重的时候,会想要用指甲抠自己的手背,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所以听到这些,其实是令我很痛的。但是我想大家也从很多的新闻报道当中看到了,我觉得更让我们痛心和吃惊的是,小美并不是个例。





在2019-2020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显示:


小学四到六年级:抑郁的检出率约10%;

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上升至约30%;

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上升至约40%,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高达10.9%-12.5&。


这是疫情之前的数据,疫情之后,抑郁和焦虑的人群在个年龄阶段都大幅上涨了。


而且根据我们的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就是所有的精神卫生疾病中,有半数大概始于14岁。而且大多数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并没有被发现,也没有得到治疗。


实际上就抑郁而言,一旦去求助了,其实治愈率是最高的一种精神疾病,而且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联合治疗。


但是很多人是因为有病耻感,什么叫病耻感,因为我有抑郁,因为我有这样的一些焦虑,因为我有这样的一些痛苦,我很羞于去告诉别人,或者我曾经求助过,但是被忽视或者被打击,所以我就不求助了。


抑郁症的整个发病的群体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不断在颠覆我们的认知。


让我们开始要去好奇,他们的愁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痛苦,背上了沉重的枷锁?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说你太懒了啊,你就是矫情,可以去解释的。



02

抑郁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那抑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有以下一些的描述:

“我高兴不起来,我控制不住地想哭”——情绪低落

“没什么事能让我提起兴趣,我一直都觉得很疲倦,但是我得咬牙坚持,因为我得继续学习”

“早上很难起床,我只想蒙头大睡,藏起来谁也不见。我不想和任何人讲话,我不想吃东西,也瘦了很多”

“我觉得自己很糟糕,什么都记不住,事情也想不明白。我脑子里面全是消极的东西,我努力地想要积极一些,但是做不到”

“我已经不怎么出门了,我也不怎么锻炼了……我懒得做,我懒得化妆,甚至懒得洗澡。”


抑郁症给很多人的体验,他不是不快乐,不是就只是悲伤,他给很多人的感受是一种缺乏活力,没有活力的状态,是很麻木的状态,就像被一朵云,被一个雾环绕在了一起,所以抑郁有时候会导致我们很弥漫的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丧失了兴趣,影响到我们的感觉和行为。


抑郁它其实像是一条连续轴,左端是我们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我们会注意到,在他最严重的时候,会威胁生命。


抑郁其实跟自杀的这个观念是非常密切的,所以从情绪低落到威胁生命中间,有我们会说到的抑郁症的诊断,但实际上抑郁症的诊断它并不是单次的,所以对于很多父母,如果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或者说没有了解过相关的知识,确实是挺困难的,所以,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观察你的孩子呢?


症状已经持续了至少有两周,时间比较长,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社会功能,比如没办法学习、没办法上学、听不进课;对于成年人来说:影响到日常工作,社交,长时间对事物缺乏兴趣,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感觉到很疲惫。


如果我们不是很确定的话,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请专业人士来帮助自己来辅助和判断。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看到孩子是怎么了?


抑郁症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它不是脆弱,更不是矫情。


抑郁症伴随有脑部结构和功能的明显改变,并与一系列相关激素的功能缺陷有关。


抑郁症不是脆弱,不是意志力不坚定。

抑郁症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抑郁时人类必须面对的情绪,不要总是呼唤正能量。





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有一些特别的表现:

易怒、脾气大;

成绩下滑,不好好听课;

躯体症状(头痛、胃痛)。


这三个部分尤其要关注,如果出现这些部分的时候,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要去关注孩子的内在世界了。



03

孩子为什么会抑郁呢?


一个孩子他到底为什么会抑郁呢?


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影响因素可能会包括:家庭、社会环境、遗传易感性、重大事件、心理创伤等等。


用一个生命之树来看一下孩子在成长过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初的小树苗带有天生的特质:


如果描述自己是颗多肉的话,可能不需要多浇水也会长得不错;

如果描述自己是兰花的话,需要非常精细地照料。


有些孩子比较皮实,有些孩子会敏感一点,这就是先天的不同之处,如果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期待,自己的性格特点去评判孩子的话,就会失去太多关于孩子的信息和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去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


从脑部结构来讲:

大脑包括:

意识脑:大脑皮层、认知、反思、理性。20几岁才会发育成熟。

情感脑:情绪。

躯体脑:自动化、本能、躯体。

儿童和青少年:对情绪刺激敏感,却又缺乏对情绪的调节能力


对孩子的养育,不能忽视情绪脑和躯体脑的存在,情绪脑和躯体脑是给孩子提供能量的,当学习的时候,意识脑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我们不能够通过情绪支持、吃好睡好补给能量的话,“血槽”就空了,能量耗竭了,也没有办法好好学习。



04

父母可以做点什么?


1.父母要先照顾好自己


自己先戴上氧气面罩,才能顺利帮助其他人戴上面罩;

觉察和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区分对孩子的期望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对孩子的;

父母自己学习享受自己的生活,学会放松;

“熬”+“活下来”;

足够好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父母。


2.爱与陪伴(情感需求)


学龄前的孩子,特别需要身体接触、拥抱和亲吻;

长大后的孩子、渴望父母对自己正在做的事表现出兴趣,渴望在自己的遇到矛盾和困哪的时候,被爸爸妈妈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责难和忽视;

有质量的相处时间(个人、家庭时间)。


3.倾听、倾听、倾听


用心倾听而不是用耳朵倾听;

化评价为好奇;

让孩子把话说完;

开放的问题代替封闭的问题;

少讲大道理,多回应感情;

重视言语表达的力量。


4.激活孩子大脑内的4种神经递质


多巴胺——传递兴奋和快乐“奖赏系统”“没事、快乐的事”;

内啡肽——内源性吗啡,减轻痛苦,增强愉悦感,“运动、长跑”;

血清素/5-羟色胺——抵抗悲伤、户外运动,晒太阳;

催产素——拥抱激素,缓解压力、依恋和亲密,宠物、倾诉、拥抱。


孩子的抗压能力来源于父母的保护与安抚(一个人最早的人际接触)。

人与人产生联结时会分泌“拥抱激素”催产素。

一个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和人际接触的人,更容易在压力无法承受时崩溃。





5.寻求专业帮助


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是勇敢而不是怯懦。


如果成年人只想纠正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而不是真的想要去了解孩子们面的的困境和痛苦,帮助他们从中走出来,那一切技巧和资源都是不足够的。


方法和建议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果给了100条建议,都可以把99条抛开,那一条就是用爱和陪伴去浇灌孩子生命之树的树根,尝试去倾听孩子内心的世界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如果是痛苦的话,那就让我们去倾听青春的伤痛。



扫描以下二维码可收看完整视频


讲堂每月一期,每期一个生活中的主题,专家讲解,现场答疑,互动讨论。


关注“和人心理”,可查看往期视频,精彩不容错过。



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
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社会发展部
秦淮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婚姻家庭辅导
和人婚姻家庭辅导中心
和人心理